徐静蕾来信

  
[我爱你,却和你没关系
喜欢徐静蕾的《来信》,站在女人的角度写女人,告诉女人和她们爱的男人:“我爱你,但和你没关系”。知道这是歌德的一句话,是藏在茨威格原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一句话,也是徐静蕾在谈到她的《来信》时必说的一句话。]

小说与重读的差异
电影故事来自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好莱坞在1948年曾改编过一部电影《巫山云》,我没有看过那部好莱坞的电影,但大学时看过茨威格的小说。这回在保利华亿看完徐静蕾的再次演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再翻出那本小说,直到写下这篇文章时,还在读。相信每个爱过的女人或是女孩,都会哭着爱死那本小说,然后爱上徐静蕾的电影。
  她说她会选择拍摄这本小说,因为当初恨死那个负心的男人,觉得痴情的女人可怜;但再看反而觉得,女人活得很充实,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充满激情,而男人原本以为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当他真的收到来信时,他傻了,他怀疑了,过去的那些日子他到底是活了还是没活……到底是爱了还是没爱……
  小说还是那本小说,故事没变,但徐静蕾说她自己变了,不再恨那个男人了,这种转变本身就很有意思,包含着她的成长,她的成熟。所以,因为这种重读的变化,她选择拍摄这个故事,讲述自己现在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理解,发表现在自己对爱情的理想。

一个女人18年的秘密
  故事开始于1948年深冬,影片重现了小说的结构,采取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回忆了一个女人18年的秘密。
  1948年冬,在北平的一个老四合院里,一位作家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厚厚的来信,来自一个临死的女人,来自“我”,一个“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而我却始终爱着你的——我。”
  这个爱情故事从18年前发生,直到18年后她要死了,以一封信结束。18年前,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因为一次偶然的碰撞,她对那个充满活力的邻居作家一见钟情。可惜那时,他不曾注意过她。
  后来在母亲的逼迫下她搬了,很多年没有他的音信,惟一能再见他的办法就是考回北平上大学。她做到了。
  那时她已出落成一个婷婷少女,她的美丽终于可以吸引他的注目。他牵着她的手,帮她躲过了镇压和追捕,然后一起吃饭一起游逛,最后逛到了他的家里。
  他们第一次在一起是她主动,主动从身后抱住了他,主动把自己献给了他。
  他说要出门,回来后就找她。后来她才发现出门不过是一个借口,这个男人在和她几夜温存后就彻底忘记了她。
  她也离开了北平,怀着他的骨肉离开。
  再回来时身边多了一个漂亮的小儿子,还有一个年轻英俊的军官,这是她的情人。为了孩子能在富裕的环境下成长,她出卖自己的身体,其中有很多男人都真心爱她,可她从没有动心,她知道一切只是交换,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他的孩子,她们的孩子活得最好。
  回到北平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她和他又相遇了。世界就是那么大,又那么小。在舞厅,在戏馆,在公园的长廊……可惜,他没有认出她,是因为她变得更漂亮更有女人味了,还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把她放在过心里?
  在一次酒会上,他终于被她的气质吸引和她搭讪,并且再次邀请她去他那里。她一刻也没有犹豫的答应,对于他的每次要求,她从来没有犹豫过。
  那天晚上他们又在一起。18年间,他们可能只在一起过4个晚上,他不记得她,再见到她甚至在床上,见到赤裸的她,他的唇齿再度经过她的肌肤时,他仍然不记得她,在他眼里,她可能只是一夜情人,或者,就是一个妓女。
  每年这个男人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来自她的一束白玫瑰,这个男人不会记得,当年有一个年轻女孩在临走前管他要过一束玫瑰……等到他最后收到这个女人的来信时,他才发现桌上的花瓶空了,从此这个花瓶也注定空了,因为他不知道的那个他们的儿子病死了,这个女人所有活下去的希望也跟着破灭,所以这个女人也要死了。
  在死前写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徐静蕾的3点灵动
  熟悉茨威格小说的人,看到上面我叙述的故事,都会发现,徐静蕾对原著做了巧妙的改编。我把它们称为“灵动”的改编,确实非常智慧和惊喜。具体表现在:第一,徐静蕾把茨威格的外国故事搬到了民国时的北平,徐静蕾有北京情结,这点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徐静蕾本想写成现代故事,一切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空中,但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故事中的未婚生子,交际花元素都会因为放到现代而蒙上一层道德的阴影,而她不希望人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这个故事。所以聪明的她稍微调整了时空,让故事倒退到解放前,在那个动乱的时代,最关键是不存在社会道德批判,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爱情。
  徐静蕾还应该好好感谢摄影师李屏宾,,在他镜头下的北平,好像永远在冬天,永远呼着哈气,但只有在那份冷中才能感到爱的暖,也只有在冷中,能体会冷的痛。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调子就是那个男人家门口还有窗前的那些灯,那是一个女人跳动着的心灵。
  电影第二处精彩的改动是整部影片的叙述情绪,这是我最沉浸的地方。
  小说中茨威格的叙述充满强烈的爱,但是很颤抖,“我”在信里总是说“所有的人都娇纵我,宠爱我,大家对我都好——只有你,只有你把我忘得干干净净,只有你,只有你从来也没认出我!”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小说,会像徐静蕾早前一样批判那个负心的男人。但看徐静蕾现在的电影,我一点也不恨姜文(电影中那个收到陌生女人来信的男人),一点也不。电影只能让我感动于那种女人们的爱,让我联想起自己,然后惊叹于从演员走向导演的徐静蕾,这个女子对生活竟然可以有这样的感觉。
  13岁爱上他,是她一厢情愿;为他生孩子,让她无怨无悔;为了他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过上富裕的生活,她出卖自己的身体,但她并不觉得自己肮脏;即使他忘了她,她心疼,但也没怪过他,因为她爱他,就是那种最纯粹最纯粹的爱。他那样爱过吗?你——那样爱过吗?
  我一直相信,爱是一种力量,很多人其实没有爱的能力,那么最可怜的人,并不是那些因为爱受过伤害的人,而是根本感受不到爱的人。
  电影最灵动的改编是最后的结尾。
  原著的结尾是“他的目光落到了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花瓶上。花瓶是空的,多年来在他过生日的时候第一次是空的。他觳觫一怔:他觉得,仿佛一扇看不见的门忽然打开了,股股穿堂冷风从另一世界嗖嗖吹进他安静的屋子。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感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电影的结尾是:作家看着桌上空空的花瓶,思绪万千,缓缓起身,挪步到门口,打开房门的瞬间,镜头紧随着他的目光,落在了院中另一房的窗户上,他仿佛看见了一个女孩,18年前的她。不,是这个女孩18年来一直在看着他。
  电影戛然而止。
  看到这个镜头,只有一个思绪,18年,白活的,真的是男人。

你能想到的所有爱断情伤,徐静蕾给你了
  又做导演又做演员,徐静蕾说,这样自己可以演得更好。因为以前刚做到20%导演就满意了,而现在她看回放,她喊“停”,她控制了一切,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80%。
  那么徐静蕾做的好不好?
  只说一场大戏就可以。
  他们又在一起吃早饭了,他说,怎么觉得好像一切都发生过……她颤抖了,以为他认出她,可惜没有;她忍住心的抖动开始提示:“我爱的那个男人也老是出门到外地去……回来就什么都忘了。”正如现在他什么都忘了。
  她站在镜子前梳理,从镜子里看到他非常谨慎地把几张大钞票塞进她的暖手筒。她差点晕倒。被他遗忘还不够,还得受这样的侮辱。她想逃走,但看见桌上她送的白玫瑰,忍住泪水她最后说:“也许这是一个被你遗忘的女人送的!”
  她落荒而逃。逃到四合院门口,碰到了他的佣人。四目相对,就在那一秒钟里,老人竟然认出了她……她就是那个18多年前邻家的小女孩,那个10年前留宿在这里的女大学生……就在这一秒钟里,他的佣人对她的了解比他一辈子还多……
  闭上眼睛,你能想像她当时的痛吗?
  那么,你能想到的所有关于这场戏,这部电影的爱断情伤,徐静蕾都给你了。
  我不能再说下去,再说,又想哭了。
  ——我爱你,真的和你没有一点关系吗?
  亦或,我爱你,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