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响心灵的钟──徐静蕾,你要找的从未失去    


汉堡王 于 2001-9-23 14:43:32 加贴在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静盟论坛

    古时候有一个叫杨黼的人一心想学佛,他告别双亲到四川去拜访无际菩萨。路上,杨黼遇到一位老僧,老僧问他:“你去哪里?”,杨黼回答:“我去拜无际菩萨为师。”
    老僧笑着说:“与其去找菩萨,还不如去找佛。”杨黼于是问:“哪里有佛?”老僧说:“你回家时,看到有个人披着毯子、反穿着鞋来迎接你,那就是佛。”
    杨黼将信将疑,但还是依照吩咐往家里赶。等他赶回家的时侯,已经是深夜了。他的母亲听到儿子叫门,高兴得来不及穿衣,批着毯子,拖鞋也穿错了脚,冲出来开门。杨黼见了,立刻大悟。

    这是一则很让人感动的公案,当初看到这则公案的时侯,我的内心曾有一种深深的共鸣。人的一生似乎总是在寻找着什么,为着各种各样的理由──神圣的、卑下的、自私的、简单的、复杂的、虚无缥缈的、急功近利的……不断地寻找。到头来,究竟找什么?究竟找到了什么?究竟找到的是否仍是当初想要的?没有几个人能回答。
    我想,徐静蕾和所有的人一样,从她的少女时代开始,就在不断寻找。她在找什么?她在找的应该是一种虽然伸手可及、却又咫尺天涯的梦想和境界。听说徐静蕾喜欢美术,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她好像都挺爱好。但凡爱好美术的人,他们的人生追求往往是一种境界,或者说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不是可以简单地用诸如地位、荣誉、财富、容貌甚至于爱情来描述的,徐静蕾追求的应该就是一种意境。
    徐静蕾追求的意境什么?我不是徐静蕾,当然无法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徐静蕾脑海中追求的意境一定可以用一些美学形式表现出来,或是一幅水墨画,或是一段钢琴曲,或是一首田园诗……也可以反过来说,徐静蕾选择了琴、棋、书、画等美学形式中的一、两点意境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徐静蕾选择的是哪种意境呢?我想肯定不会是金戈铁马,也不会是红楼小醉,从她不喜张扬、宁静致远的个性来看,也许会是“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一类。当然我只是瞎猜,全无根据。
    我喜欢徐静蕾纯是因为《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作品,我想大多数喜爱她的朋友也和我一样。《将爱情进行到底》是一部校园题材的偶像剧,是继《十六岁的花季》之后,国内最杰出的一部校园偶像作品,徐静蕾之所以被广大大学生喜爱,应该说也完全得益于这部作品。我喜欢《将爱情进行到底》是因为它激起了我内心的共鸣,激起了我对热情四溢的校园生活的回忆。我在大学时也曾经组织社团活动,《将》剧中的一些场景令我似曾相识,所以看后会深深感动。美好的校园生活毕竟一去不复返,所以我对《将》剧感动是许多尚未进入大学、尚未走出大学、没有在大学里热心组织过学生活动的朋友无法体会的。
    我喜欢演员徐静蕾,是因为她主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撞响了我心灵的钟。我想,许多朋友也是因为不经意间被徐静蕾撞响了心灵的钟因而喜欢她的。其实说徐静蕾是“邻家女孩”、说她撞响人们心灵的钟,决不会是因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的多情女警察吕月月,决不会是因为《让爱作主》里的第三者娄嘉仪,也决不会是因为《开往春天的地铁》里的那个面临离婚的年轻女子……这些角色都离我们太过遥远、也太过戏剧化,能撞响我们心灵之钟的只能是《将爱情进行到底》里的文慧。
    但是,就象我在《过去、现在、未来》一文中说的那样,《将爱情进行到底》(校园偶像剧)太晚邂逅徐静蕾,徐静蕾也太早告别《将爱情进行到底》(校园偶像剧)。告别了“文慧”,徐静蕾向着更为成熟和商业的角色转变,但是可惜的是至今仍未真正超越和颠覆“文慧”这个只有短短10集戏份的角色。徐静蕾一直在寻找,她的努力让我们感动,但是她的方向却让我们迷惑。徐静蕾绝对不是那种可以频繁“移步换景”的演员,这种演员即便在世界上也凤毛麟角。徐静蕾与奥黛丽.赫本、汤姆.克鲁斯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她应该在符合自己气质的空间中稳扎稳打、平步青云。要知道达斯汀.霍夫曼只有一个,而影坛的千变女郎就更少了。
    演员的气质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况且徐静蕾现在也只有27岁,“邻家女孩”仍是徐静蕾适合发挥的角色类型。
    徐静蕾,你在找什么呢?徐静蕾,其实你要找的从来都未曾失去。


请访问我们的网站GiveMe!NEt,参与论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