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现在、未来──徐静蕾,你要点哪个心?    


汉堡王 于 2001-9-18 21:36:50 加贴在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静盟论坛

    四川剑南的德山宣鉴和尚,一直听说南方的禅学兴盛,心中颇为不服,于是便决定南下挑战禅宗。他来到南方后,一日在路边遇到一个卖饼的老妇,德山便向她买饼充饥。老妇问德山宣鉴背的是什么经书,德山回答是《金刚经》。老妇于是就说:“我问你个问题,如果你答得出,点心就免费供你吃。”德山应允。
    老妇问:“《金刚经》中曾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和尚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呢?”德山宣鉴无言以对,于是老妇就挑着点心离去,丢下瞠目结舌的德山和尚。

    好一个“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段公案妙就妙在一个“点”字和一个“心”字上,寥寥数笔把一个人生的幽远意境勾勒出来。其实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当然不是用禅师的方式发问,而是在静静地反思中用简单的语句问自己:“你现在在干什么?你将要到哪里去?”
    徐静蕾其实也应该和我们一样常常反思,反思自己的事业,反思自己的生活。当然,徐静蕾舞台以外的生活与我们无关,至少是与我无关,我所关心的是徐静蕾有没有曾经反思过自己的演艺生活。就象我在《迷失在流金岁月》一文中所写的,徐静蕾自出道以来已经拍摄了约20部作品,这些作品的类型很杂,徐静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杂,很难看出徐静蕾的风格和底线到底是什么。当然,你不能说“徐静蕾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就象有人说“华政的传统就是没有传统”一样,这种话是毫无意义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演员首先是人,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有人是多血质,有人是胆汁质,有人是粘液质,有人是抑郁质。演员天生的气质加上他们后天接受的表演训练,形成了现在不同的表演风格,这可以说是演员的Logo,至少每一个成名的演员都有自己的Logo。在“四小花旦”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正是因为独特的风格,使她们被各自的导演看中,被各自的影迷喜欢。虽然说,喜欢徐静蕾的影迷可能会同样喜欢周迅,但是几乎没人喜欢赵薇,因为截然不同的风格把徐静蕾和赵薇隔开。
    再回到我们的徐静蕾身上,徐静蕾有自己非常鲜明的风格,她清新淡雅、含蓄内敛、不喜张扬,但是这些特点在舞台上不具备很强的表现力,与镜头对演员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很难起到轰动性的效应。徐静蕾出道之初的作品,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之前,几乎没人知道徐静蕾这个名字。即使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也有许多人只知道这部作品,而不知道徐静蕾曾出演里面的角色。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朋友,直到《将爱情进行到底》播出,才开始认识徐静蕾和喜欢徐静蕾。回想一下赵薇、章子怡的成名历史,两人都是刚出道就一炮而红,在影坛独树一帜。她们的迅速走红,不仅是得益于机遇,也与两人“张牙舞爪”、“头上出角”的风格有关,不红也不行。至于周迅,她虽也不是一炮而红,但是她出道早,作品多,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足可以与章、赵分庭抗礼了。
    徐静蕾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否则大家也就不会那么喜欢她了。但是问题是,徐静蕾的风格好像是画家的风格,是作家的风格,是书法家的风格,是模特的风格,是服装设计师的风格,是主持人的风格——唯独不象是演员的风格。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章子怡、赵薇不用找坑,她们自己砸了个坑给自己;周迅为自己找了个坑,从此深扎其中;我们的徐静蕾呢?简直像是一个园艺师,一会在商业片的坑里种萝卜,一会在偶像片的坑里种萝卜,一会又在半商业半文艺片的坑里种萝卜——虽然种得多,但都是小萝卜,唯一有希望成为大萝卜的“校园偶像剧”,刚种下,却没有坚持施肥,嫌白萝卜不好,又去种胡萝卜了。
    现在可好,连胡萝卜也不种了,索性改种玫瑰花了。当然,徐静蕾的选择我们都理解,她是该开辟国际市场了,但是,我们的徐静蕾到的有没有确定自己的舞台风格呢?或者说有没有想好自己要往哪里去呢?
    确定风格才不会随波逐流,徐静蕾,你究竟要点哪个心?


请访问我们的网站GiveMe!NEt,参与论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