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流金岁月──徐静蕾的“不变”与“多变”    


汉堡王 于 2001-9-16 11:19:18 加贴在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静盟论坛

    徐静蕾1974年出生,1993年进北京电影学院,1997年毕业,今年应该是27岁。从1994年到现在的六、七年间,是徐静蕾生命中的一段黄金岁月,无论是在演艺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应该说,徐静蕾在六、七年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位列中国大陆“四小花旦”之一,但是苛刻一点说徐静蕾本可以走得更远。
    我在静盟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说:徐静蕾应该尽快谋求改变。言下之意,徐静蕾一直处于不变的状态──不变的风格、不变的戏路、不变的形象;言下之意,“四小花旦”其余三位都在求“变”,仅有静蕾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其实,大多数人认定的事实未必就是真理,徐静蕾的问题不在于她的“不变”,而在于她的“多变”。
    徐静蕾1993年进北京电影学院,1994年大二开始就有正式的作品问世,一直到现在,总共拍摄了约20部影视作品。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徐静蕾的“不变”,而是徐静蕾的“多变”,变化大、跨度大、角色杂,简直不知道徐静蕾的定位和底线在哪里。
    徐静蕾是个很有意思的演员,在她身上体现着“不变”和“多变”的两重性──“不变”走得太迟,“多变”来得太早。
    徐静蕾早期的作品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一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在该剧中她扮演一位多情的女警察。该剧应该说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片,具体属于警匪片类型。徐静蕾在该剧中的表现为她进入商业片领域开了个好头。随即,徐静蕾又接演了《龙堂》、《霹雳菩萨》、《康熙微服私访记》等,都是一些商业片或半商业半文艺片,在《龙堂》中,徐静蕾尝试了和香港演员陈小春的合作,与香港影视接上了头。
    也许是因为徐静蕾的气质或是因为她在《爱情麻辣烫》中的青纯演出,徐静蕾从1998年开始忽然转向偶像剧领域,这时距离她毕业已有一年多了。《将爱情进行到底》是一部典型的偶像剧,徐静蕾以24岁的年龄出演文慧一角。《将爱情进行到底》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徐静蕾在演艺界的地位从此确立。徐静蕾的青春玉女形象被大家普遍接受,她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女演员。但是不知为什么,徐静蕾马上又转变角色类型接演了《情书》一片中的都市成熟白领夏琳,小女生一下子变为小女人。
    徐静蕾接下来的选择几乎让人看不懂:1、徐静蕾接演了一部香港的长寿剧集《世纪之战》,在剧中跑了回龙套。2、徐静蕾在夏季黄金档期赴欧洲拍摄影集。3、徐静蕾接演《让爱作主》,在剧中饰演一个反传统的第三者。第1个选择使徐静蕾游离了赖以成名的偶像片战场,没有在这个战场上再接再厉、扩大战果。第2个选择是徐静蕾任性的举动,这一举动除了让徐静蕾戴上一个所谓“才女”的虚名外,别无好处。事实证明徐静蕾在写作和其他领域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更大的作为。第3个选择使徐静蕾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偶像形象,《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余音至此荡然无存。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徐静蕾本人非常讨厌成为偶像明星,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她在《将爱情进行到底》拍摄的前后没有在偶像片领域扩大战果,及时巩固自己的地位。我想一个原因也许是和时机有关,《将爱情进行到底》如果是徐静蕾在大学时代接演的作品,那她可能会象赵薇一样,在这个领域开疆辟壤的,但事实上这是徐静蕾24岁才涉及的领域,这时的徐静蕾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这个偶像剧、校园剧的领域中多作停留了。另一个原因也许是和性格有关,徐静蕾的性格比较平和,不喜欢张扬,她的性格使她自然而然会远离偶像剧。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徐静蕾没有象赵薇一样迅速巩固赖以成名的“根据地”,也只有徐静蕾自己才能回答了。
    徐静蕾接演的角色类型太杂,这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她没有坚决在自己的风格上作文章,作足文章,也许她也不知道自己的风格是什么。别象有的媒体那样说“徐静蕾的风格就是演爱情戏”,爱情戏是所有年轻演员的风格,并非只是徐静蕾的专利。徐静蕾的风格就是青纯、淡雅,区别于章子怡的“野”和“冷”,区别于赵薇的可爱,区别于周迅的灵动。但是,徐静蕾没有在类似的角色上作足文章,都是浅尝辄止,而总是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里迷失。
    对徐静蕾的支持和鼓励,我都写在《跑》这篇文章里了;对徐静蕾的批评和埋怨,我想都写在这篇文章里。我写这篇文章,并不希望黑衣侠动怒,只是期待天堂鸟高飞。


请访问我们的网站GiveMe!NEt,参与论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