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之徐静蕾的制胜机会    


汉堡王 于 2001-7-19 21:59:27 加贴在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静盟论坛

    我的一个老师曾说过,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为了竞争对手而活着的地步,博弈是这个社会的法则。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为了竞争对手而活,就象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就象肯德基与麦当劳、就象宝洁与联合利华……因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你才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行荆棘,不断地鞭策、激励自己变革、前进、提高。    
    去年年底,南方某媒体把章子怡、赵薇、周迅、徐静蕾并称“四小花旦”。随后,许多媒体开始认同这一说法,“四小花旦”于是成为了章、赵、周、徐的代名词,频频出现在传媒上。虽说四人齐名,但是,从章、赵、周、徐的称呼顺序来看,其实大家已经替她们排定了坐次。这个坐次从目前来看还是合理的,客观地反映了四人的情况。无论我们的感情上是否接受,就象甲A联赛一样,章子怡和赵薇应该处于第一集团,周迅紧随其后,徐静蕾又处于周迅的后面。
    其实,“四小花旦”一经诞生,就陷于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四小花旦”出生于1975年至1978年间,应该是徐静蕾最大,章子怡最小,赵薇和周迅年龄相仿。在她们上面有宁静等一批老一辈明星,在她们下面又有董洁等一批新生代明星,与她们同一平面的还有李冰冰等一批实力派明星……真可谓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痛苦之极。不过“四小花旦”还是杀出一条血路,傲视群雄。“四小花旦”是我们这一代文革结束前后出生的人的骄傲,对她们我们都应该抱一种支持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去非议。当然,我今天主要站在徐静蕾的立场上,分析一下徐静蕾在四人博弈中的制胜机会。
    一、“三架马车”:从错位竞争走向短兵相接。“四小花旦”中的章、赵、周三人目前已从错位竞争走向短兵相接的同层面竞争。章子怡成名于电影,赵薇成名于电视,在各自成名的领域,她们都有强大的竞争力和稳固的地盘。但是,不得不佩服赵薇的进取心,在章子怡对电视按兵不动的时候,赵薇已经开始突击电影市场。章、赵两人争夺的都是商业片市场,从她们下半年的档期安排可以看出“火药味”十足。周迅当赵薇全力“进攻”章子怡之时,开始迅速扩张自己在电视市场上的势力,《象雾象雨又象风》、《橘子红了》、《射雕英雄传》……电视机前的人们开始逐渐忘记“小燕子”。“三架马车”中,周迅是电影、电视最攻守平衡的一位,在章、赵两人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她最有可能后来居上。
    二、“一骑绝尘”:徐静蕾将文艺片进行到底。四人中,商业味最淡的要数我们的徐静蕾了,对此喜忧参半。从徐静蕾演的戏来看,仍脱不了“玉女”的形象,演技的伸展空间不大。不知道怎么的,徐静蕾几乎放弃了商业片市场,这使她的竞争实力大打折扣,而且使她的文艺片的压力更大。当然,主攻文艺片也未始不能登峰造极,但是,以徐静蕾目前的演技来看,仍须磨炼。否则别说与章、赵、周争一日之雄长了,李冰冰、梅婷等人也很有可能超过她。徐静蕾总不能老吃《将》剧的老本啊。
    三、徐静蕾的制胜机会。徐静蕾的外表条件在“四小花旦”中当属第一,这使她具备了击败其他三人条件。徐静蕾从未涉及商业电影市场,是一张白纸、具有悬念,这使她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徐静蕾的广告形象不错,这也为她进入商业片市场打好了基础。徐静蕾有一定的文字能力,这为她向多元化发展打开了大门……归结起来,徐静蕾的制胜机会存乎下面几点:
    1、将文艺片进行到底;
    2、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尽快进入商业片市场;    
    3、让自己的形象和更多国际知名品牌和广告公司结合在一起;
    4、进入文字领域。
    


请访问我们的网站GiveMe!NEt,参与论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