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ccib 于 2001-2-28 21:48:50 加贴在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静盟论坛

最近闲着没事,找人借了海岩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看了看,觉得海岩的这本书写的不错,电视剧基本上与原著差不多,没有很大的出入,文章写的很流畅,但是看完书与看完电视剧一样,感到心情很压抑,毕竟这是个悲剧,剧中好像没有一个人物是受益者,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别人或自己带来的痛苦,这本书也引起了我们年轻人对生活和爱情道路选择的反思,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在等着我们,我们改如何选择,小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表达一些影视作品无法表达的思想感情,电视剧好像有一个小说细节没有演,那就是当那位记者得知到月月被害的消息后,送走了月月的母亲,然后将月月口述的手稿寄给伍立昌审批,下面是小说的一段原文:
出乎意料的是,三天之后,我就接到了伍立昌的电话,约我前去见面。
见面就安排在他的办公室里。作为公安侦察单位的一位处长,他的办公室比我原先的想象简陋得多。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与吕月月的描述,无大出入。他把手稿一页不少地交还给我,表示无意干预文学创作的自由。我试探地问:
“您是否觉得这个记述不够真实呢?”这位老资格的警察想了一下,才说:“这个记录,我看仅仅是吕月月个人的眼光吧。她当时作为一个下级侦察人员,对案子的很多内幕情况并不全面了解。不过她对她自己看到的情况以及对她个人生活感情的叙述,我看还算是基本真实吧。”我想他们这种公安侦察人员对真实性的要求,可能是相当苛刻的。我问:“您知道吕月月去香港了吗?”他点头:“知道。”“您知道她已经死了吗?”伍立昌依然不动声色地点头:“知道。”“您对她怎么看呢,您对她的死有何感想呢?”伍立昌想了想,答道:“她很聪明,很漂亮,很开朗,是个很有发展的女同志,有人说她太风流我不同意。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责备。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真能培养锻炼成一个合格的刑警的话,那将是很圆满的一个人。可惜,她太幼稚了,而且,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太善变了。就像过去毛主席打游击时批评的那种机会主义一样。毛主席说:什么是机会主义呢,机会主义就是这里有利就到这里去,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无一定原则,无一定方向。毛主
席批评的是当时的一种缺乏远见的军事政治倾向,其实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适用。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你马上就能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那就很讨厌了。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于自己的人,是很难相交共事的,因为这种人是不肯为了团体的事业或者他的伙伴而使自己委屈牺牲忍让一点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和利益为进退的取舍,那我看实际上就丧失了起码的操守。”
  我觉得从人物刻划来讲伍立昌是一位不错的领导,他在最后的发言中给了月月一个公正的评价,这也是为什么月月最后走向死亡的原因,月月在对生活和爱情道路的选择上都有致命的性格缺陷,小说中当她对她和小伟的这段生死恋进行反思的时候,她自己也说过这样一段话: 潘小伟,伍队长,薛宇,我的组织,我妈,我对不起一切人,因为我的幼稚,还有盲动。坐在这个酒廊的窗前,看着面前一杯浓浓的咖啡。这咖啡和茶几上的所有东西就像一幅
静物画一样,使人清醒。这时候我才隐约看清自己灵魂和性格上的怯懦和浅薄,那么容易被诱惑,又那么容易失望。也许我从十六岁时被卷进那个丑闻开始,就造就了保护自己的本能,果断地,冷酷地,不假思索不假犹豫地保护自己,而不考虑是否伤害了别人。于是潘小伟和我就成了一对冤家对头,他同样耽于幻想易于失望,是一个喜怒哀乐着于心形于色的人。当幻想滋润他时,他就青春勃勃充满动力;当幻想破灭时,就心灵枯萎、灰心绝望。
  我们的悲剧就在于都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幻想。我们不幸地忽视了这样一个认识:人如同树木~样也要枝枝权权地成长,而我们都把对方当作固定的雕像了,因此既不能容纳对方的缺点,又使自己变得神经过敏,总是全身心地期待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的生命。于是,当对方给我们一点点爱意或者无情,温暖或者冰冷时,都能逼使我们求生或者求死,陷入疯狂!于是,就有了这个孩子式的游戏和它的荒唐的结局。
当然造成月月今天的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受到她悲惨童年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不同情月月的遭遇,可惜她最后还是没有彻底认清这一点,毁灭了自己.小说中人物的刻划还是很鲜明的,我看到在论坛上有些网友说是伍立昌利用月月才造成月月的悲惨命运,但我觉得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由内因和外因造成的,但内因是造成事物结果的主要原因,这是我们大学学过的最简单的辩证法,我们假想一下,假如月月不去香港,不被香港的巨额财富所诱惑,坚持自立生活,抚养孩子,那是不是就没有那没多的遗憾了呢?最可怜的是月月的母亲,她连月月的最后一面也没有看见,带着无比痛楚的心情离开了那个根本就不属于她的城市,她的一生真可以用一无所有来形容.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坦率的说,对徐静蕾扮演的月月没有太强的印象,倒是一眼就认出了噗存晰,但是我认为他扮演的那个记者也是本剧中最差劲的一个角色,虽然噗存晰长了一副知识分子的相貌,但他根本演不出任何感觉,相反,他表演的军人形象却是最好的,最近他演的《英雄之旅》就很感人.整部《一》电视剧给人的感觉很沉闷和模糊,画面被处理的模糊,人物表演的也很模糊,好像只有李向华这个角色演的还比较鲜明,可他又让人有点讨厌,徐静蕾明显比现在年轻,人也瘦弱单薄,尤其在剧中穿的那套白色长连衣裙,显得她更瘦了,坦率地讲,她能够在大学二年级演到这个水平已经是不错了,很明显她饰演的警察角色应该比月月离开公安队伍沦落为风尘女子更真实,显然作为演员她缺乏这方面的经历,她没有演出一个风尘女子的沧桑感,倒是对一个女大学生刚走入社会的那种天地不怕的精神表达得很好,她的体育也应该不错,剧种有一些警察的奔跑和搏斗的动作,表演得很到位,在静蕾所从影的这几部电视剧中,我认为最有品味的扮相是她在<让爱作主>里的打扮,无论是色彩和款型,都可看成现在流行的典范,其次是<将>剧,而<一>剧里的化妆用现在的目光来看的话,有点老土的感觉,但在95年,连衣裙和牛仔裤的却是最流行的,而且作为一个公安干警服装是由规定的。在静蕾的所有影视作品中,我认为〈一〉剧和〈让爱作主〉中的角色是最接近生活中的静蕾,从她的表演中我能体会到这一点,因为在这两部电视剧中,用很多表演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虽然她是演员,但是每个人的内心发出的东西是最能感动人的,比如一个在生活中很内向的人,让他表演一个很外向的人,你就会发现很多表演的痕迹,很明显她在〈龙堂〉和〈将〉剧的表演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成分,因为她在生活中绝对不是这个样子,所以很难把握分寸,演得过火或者是不到位是很正常的事情,最近看了她演的〈新言情时代〉我只能给静蕾一个及格分,而且剧情比较无聊,我强烈要求静蕾拍的电视剧用静蕾的真人配音,作为一个演员声音是创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完整地表达演员的情绪和内心感受,而配音后的电视剧就像吃夹生饭,难受之极,我想看过美国大片的朋友有同感吧。
最近电视台又重播了《让爱作主》,隔过一段时间后再看这部电视剧,让人又有了新的感觉,首先此剧的服装,灯光,摄影堪称电视剧中的一流,但剧情显得太脱拉,我觉得至少可以砍掉五集,而且剧情安排得有些无聊,导演又想让耿林和嘉仪相爱,但又要让他们分开,于是制造了许多无聊的困难,而且又有意无意地牵扯了很多人,最后用和刘云的自杀天海的死来彻底摧毁他们的爱情,这种安排也太影视化了吧,我想要让他们分开也不难,比如让他们在一起后,发现它们之间的代沟和生活意识是如此的不同,这样迫使他们分手,或者干脆把刘云安排成一个泼妇算了,像彭丽那样动不动就自杀割腕或跳楼,总之,导演向把此片拍得与众不同,但又无可奈何落入俗套,最后还是家人反对,父母反对,领导反对,作风问题,以自杀相威胁等等,导演想把刘云塑造成一个女强人,结果还是让她赶了许多无聊的事情让人看了大煞风景。剧中我觉得比较有亮点的角色有三个,肖天海,耿林办公室里的小马,还有人见人恨的老冯,这三个角色在剧中戏份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尤其老冯,典型的一个小官僚,肖天海在前几集里演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二百五,但最后还是令人很怀念的,可惜导演不让他活那就没办法了。不过我想作为一个演员,不论戏分多少,都要把角色演得让人忘不了,这才是一个成功的演员。我记得有一回记者采访葛优,问他与梁天一同出道,为何他能久保票房不衰,而梁天却已悄无声息了呢? 葛优回答说:可能我对我演的每一部戏都比较谨慎挑剔,不是只要有戏我就演。我想静蕾在今后的择戏中也要严格把关,毕竟演砸一部戏比演好一部戏要容易得多,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有时候演员是一个很被动的角色,真正影视界的主角不是导演和演员,而是不懂影视创作的制片人一类的人物,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演员只不过是他们赚钱的工具,今天你是明星就捧捧你,明天他是明星就捧捧他,一会儿把你说成玉女派掌门人,一会儿报你说成是叛逆先锋。大家看看小燕子赵蔚,她是不是倒霉就倒霉在小燕子这个角色中了,你以后看她那部电视剧都会想起小燕子这个角色,只要不像你就会很失望。不过还好,不管怎样静蕾这几年还算比较扎实,扮演的角色在每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俗话说得好:早开的花早败,希望静蕾是一朵静悄悄的玫瑰静悄悄的开。最近有人在论坛中给静蕾各个时期的头型弄了个排行榜,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静蕾的短发,就像《让》剧中造型,给人一种成熟美,而且很自然。我想她剪掉披肩发,好像在向我们暗示她已经告别了那个只知道初恋的小女生,她已经长大了,她已经不再是文惠了。祝你成功 静蕾!!
天若有情




请访问我们的网站GiveMe!NEt,参与论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