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报导之二十八:2002年10月丹佛国际电影节上两见徐静蕾

作者:slimhorse

一见(2002年10月12日):

    这场是星光电影节为陈凯歌《和你在一起》的首映式,我没买到票,本没打算去。锻炼完身体,还是想去看看陈凯歌说些什么,于是没换衣服,也没洗澡,就出了门。我们教练正好和陈凯歌认识,托我带了张便条。

    看门的挺好,因电影快结束了,放我进去了。接下来是陈凯歌和陈红上台亮相,陈凯歌回答观众提问。我没想到陈凯歌的英文说的这么好,还很幽默。忽然注意到台下第一排有个女孩气质很好,因是背影没多看。

    等陈凯歌讲完了话,我把条子给了他,之后又和他们夫妇合影留念。我注意到大厅角落,是刚才看到的那个女孩正和一个老美在说话。一眼认出那是徐静蕾,她身着黑色套装,足下黑色长统靴,魅力胜过陈红(不知她们今天一黑一白是不是商量好的)。きれいだ。

    我衣衫不整,也许还带着汗味,向徐静蕾走去,心跳有些过速。“您是徐静蕾吗?”“是的”,“可以和您合张影吗?”“可以。”那个老美接过我的相机,,我赶紧向徐静蕾解释“今儿不是来看电影的,穿成这样您别在意”。“不会”。照完相,我谢了她,就走开了。现在想想有些后悔,应该和她套套磁。

二见(2002年10月14日):

    DIFF(Den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丹佛国际电影节)在当地时间十月十二日晚展示“花眼”,电影结束后,徐静蕾由国家广播电视局长陪同来到电影院回答观众提问。

    静蕾在整个过程中落落大方,没有丝毫在其他女明星常见的矫揉造作,让我觉得她很成熟。观众提问均为英文,静蕾全部是用中文回答(通过翻译),除了当她提及“我和爸爸”时,说的是“My Father and I”。全部经过大约有二十分钟,我正将录像传给版主。我提的是最后一个问题“您如后评价您在花眼中的表现”。

    今天的静蕾比昨天有了更多的微笑(也许昨天以为我是要饭的:),还是那个特有的抿嘴笑。也许这是静蕾第一次和美国观众交流,会后一些中国同胞包括我自己都当面称赞她对整个局面处理得十分完美,我想她自己也开始感到满意。

    我拿出两张从网上下载的徐静蕾的巨幅照片,请她签名,她欣然应允。此时(国家?)广播电视局长向我介绍说“你可知她是当前中国四大小旦?”我说“我可能比您还了解她”。我问静蕾“有没有考虑过来科州拍您的写真集”,她微笑说“还没有”。随后大家和静蕾作了简短的交谈,中间问及她的公司。

    后来我要求和静蕾再度合影,她又很痛快的答应了。可能是静蕾他们在这之后有其他安排,合完影后就离开了。我正待送出门,两个扛着重磅摄影机的人把我拦住,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徐静蕾”之类的追星感受。我不记得说了些什么,反正都是徐静蕾的好话。之后愉快的驾车回家。

    如果静蕾看到此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当观众问及“花眼”中一群老年人在公园里唱“幸福是什么”这首略带文革性质的歌时,您的回答是在北京没有看见过。我虽来美近十年,不过还是很关心国内发生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老年人在胡同或公园练习合唱应是常有的事,那么他们所选的歌应多为较为“革命”的歌曲,象“幸福是什么”这类歌曲应该是常见的吧。不知静蕾的回答是否出自对美国人对文革看法的考虑。

    “花眼”作为“另类”型的影片,我认为对中国年轻观众来说,还算是很成功的。但对美国这类西方国家来说,可能需要一个接受过程。就好比第一次看到摇滚演唱会,歌星个吉他砸个粉碎,最开始不知如何接受,过了一会才知道那是“酷”。况且美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的熔炉,对各种“另类”已司空见惯,如靠“另类”来征服美国观众,恐有难度。

    美国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我自己最近也在做一些弘扬中国文化的事情,反映这类文化的影片多容易被美国人接受。静蕾如果希望自己的影片能顺利的打入美国市场,可以在这方面做适当考虑。当然,就象静蕾所说“文如其人”,我想大家一定会喜欢她的电影的。

    一位美国观众在看完“和你在一起”时对陈凯歌说(翻译)“感谢您给我们带个这么好的远胜于好莱坞的那些垃圾的影片”。我觉得他是崇尚东方文化的典型的美国人。